7 月底,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央政治局會議相繼提出“把‘穩(wěn)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內外需增長乏力、房地產政策難以松動的背景下,與民生相關的基建投資已成為“穩(wěn)增長”的重點。而智能交通作為可直接改善城市居民出行感受和生活質量基礎設施,其投資力度將有望進一步加大。
事實上,2009 年的福田指數已反映出國內主要城市的交通擁堵狀況十分嚴重,而近兩年來,無論從個人的切身體會,還是從城市道路有限增長與汽車保有量快速上升的數據對比來看,城市交通狀況仍在不斷惡化。故我們認為,智能交通建設無疑已成為“保民生”的剛性需求。
在中央“穩(wěn)增長”基調和各地“剛需”的驅動下,今年上半年,國內智能交通投資計劃頻出。而且,二大特點:第一, 智能交通建設熱潮正在由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延伸,總體市場規(guī)模增長十分迅猛。第二, 大項目數量眾多,即使一個縣級市,智能交通建設投資也動輒數千萬元。而且從2011 年與2010 年大項目數量的對比來看,千萬級項目數量增長超過120%,總計金額57.9 億元,增幅達180%(tranbbs 統(tǒng)計數據)。由此可見國內智能交通建設規(guī)模擴大趨勢明顯。
總體而言,目前國內智能交通市場非常分散,該領域的大小公司預計可達上千家。同時,行業(yè)內絕大多數企業(yè)為規(guī)模較小的地方性系統(tǒng)集成商,通過當地渠道維持生存;而少數具備全國擴張能力的行業(yè)領先廠商,市場占有率也并不高,如銀江股份2011 年智能交通業(yè)務營收4.44 億元,市場份額尚且不足5%。但是,在國內城市智能交通項目規(guī)模日益擴大,項目復雜度隨之提升的背景下,行業(yè)競爭格局正在發(fā)生變化,市場份額呈現出向龍頭廠商集中的趨勢。這背后的邏輯在于:
第一, 項目規(guī)模擴大,意味著項目承建商的墊資需求增加。尤其是目前各地方政府在“穩(wěn)增長”和土地財政難以為繼的雙重壓力下,資金十分緊張,因而更多地以BT 方式發(fā)包大額智能交通項目。故只有具備很強資金實力的行業(yè)領先廠商才具備項目承接能力。
第二, 項目復雜度提升,因而對項目承建商的項目管理、實施能力和技術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故具備豐富大項目經驗的廠商將獲得更多市場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