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之前,先和各位分享個老故事:當年清朝 宰相張英鄰家造房占張家三尺地基,張家人不服,修書一封到京城求宰相張英主持公道。宰相看完書信回了一封信: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老家人收到家信之后深感羞愧并退讓三尺,鄰居見宰相家人有如此胸懷,也退讓三尺,遂成“六尺巷”。
穩(wěn)定的三級經銷體系
G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工藝品生產和銷售的公司,經過近10年的發(fā)展和壯大,已經實現全國零售終端布局,并形成以省代、地市級經銷、區(qū)縣級經銷三級渠道結構。
省級經銷商主要在省會城市A類百貨開設專柜或專賣店,建立終端品牌形象;地市級經銷商輻射本地市;區(qū)縣級經銷商則利用上級經銷商的商場影響力來進駐區(qū)域內商場。
G公司也曾經嘗試過由省代進入下游環(huán)節(jié)操作,但由于商場零售的特殊性(本地經銷商能拿到商場更多的優(yōu)勢資源,如扣點、借款期、進場費等),基本都鎩羽而歸。所以,它的渠道體系層次分明。
G公司為了提升經銷商建立和維護高端商場形象店的積極性,不同渠道商享受不同的折扣,折扣之上的部分由經銷商享有。
G公司對經銷折扣分別設定為:2.5折、2.75折、3折。省代放貨給地級經銷的利潤為(2.75-2.5)/2.5=10%,地市級經銷放貨給市區(qū)級經銷的利潤為(3-2.75)/2.75=9%。當然,上游經銷商要服務下游經銷商,比如協(xié)助選址、進場,指導上貨等等,利潤空間也不是白給的。
以江蘇省為例,省代在南京金鷹國際購物中心建立高端形象店,徐州、常州、揚州、泰州、淮安、無錫、蘇州等地的經銷商通過南京高端形象拓展本地資源,發(fā)展下游經銷商。
這結構本來是很穩(wěn)定的:公司對省代集中支持,不斷強化省代的高端形象作用,并且進行一些多元化的操作;各級經銷商相安無事,偶爾有竄貨,在公司的控制下對市場也沒有壞的影響。
地市級經銷商異軍突起
但2008年忽然出現了新的情況。寧波市經銷商首先在寧波爆發(fā),開出11家店,銷售量超過了省代。
這下問題大了!這在G公司的歷史上可是首次出現,因為有公司的支持,省代向來是一家獨大。由于公司的經銷折扣體系是透明的,于是,寧波經銷商開始要求2.5折供貨。
省代一聽,立馬就不愿意了:憑什么我栽好了樹你乘涼,乘完涼了還要把樹挖走?
寧波的經銷商則認為:我既然可以比你做得更好,為什么就不能享受公司給予的最低折扣呢?我的要求很合理!
2009年2月的財報又讓公司發(fā)現一個新現象:地市經銷商開始逐步接近甚至超過省代,蘇州開始接近南京、東營超過濟南等等。
G公司于是開始把目光放到績優(yōu)的地市級城市:他們會不會是我們新的藍海,成為下一輪增長的發(fā)動機呢?
銷量面前,人人平等
通過仔細的論證和考慮,G公司作出了這樣一個判斷: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地市區(qū)域的市場潛力會逐步釋放,很多地市區(qū)域都會做到和省代一個水平,甚至更好。于是,G公司樹立了新的市場目標:擴大市場占有率,整合渠道價格。
以浙江為例。浙江省代每年銷售任務為120萬元,完成銷售即可返點5%,約6萬元。返點只有省代享有,下游主要城市寧波、溫州、紹興等發(fā)展不均,紹興完成50萬元,省代則有利潤5萬元;寧波完成120萬元,省代則有利潤12萬元。顯然這不是塊小蛋糕,而是個可口的蛋撻,都想獨享。對此,公司采取了兩大招式:[nextpage]
招式一:一視同仁的終端支持。
在此之前,G公司有專柜核銷支持,但只針對省會城市的A類商場。也就是省代在A類商場建立形象專柜或專賣店的,公司承擔50%的裝修費用,而下游代理則沒有此類政策。
現在,這個政策開始下放到所有區(qū)域,下游經銷商在終端建設上與省代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司通過這種方式的投入,刺激區(qū)域代理擴大市場占有率。
實際專柜建設費用按平均4萬元來算,核銷50%,即公司出2萬元,但新專柜上貨和店面銷售庫存至少要15萬元以上,這樣公司的利潤率已經有了保證。
招式二:折扣保證金制度。
為刺激區(qū)域代理的積極性并保持平衡心態(tài),G公司一律放到2.5折拿貨,但是有個條件:地市級經銷商必須繳納10萬元保證金,保證完成120萬元任務;區(qū)縣級經銷商必須繳納20萬元保證金(這個情況發(fā)生的可能性尚不大)。
寧波經銷商一聽到這個消息,太高興了。算算賬:10萬元保證金對于10%的差價而言,不外乎是走100萬元的貨而已,絕對可以做到,而且保證金在年底全額退還。保證金打得飛快,根本不用催回款。
浙江的省代一聽,不干了:這下不只是樹被挖了,根都快沒了?!斑€要不要我給地區(qū)經銷商服務了?”
如何安撫受傷的省代
對于這些“受傷”的省代,G公司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省會的A類商場繼續(xù)運營,折扣不變,任務額由省代自己設定,但必須完成,不然明年省代都做不成;
其次,將其下游經銷商銷售額的5%返給省代,沒有任務要求,以彌補之前的10%的利潤差額,作為省代的維護費用。
省代一看寧波都敢拿120萬元,我也肯定可以,何況我還有這么多支持政策。再算自己的小賬,還是不錯的:自己拿貨2.5折,下游經銷商5%的返點加上公司返給自己的5%,加起來就有10%,等于拿貨價為2.25折,操作起來還是很有空間的。
各級渠道商的收益
地市經銷商直接拿到兩大實惠——終端建設支持和折扣支持,簡直是非常積極,再也不埋怨省代的政策這里好那里好了。以后出差到下級縣市可以解決實際營運問題,喝喝茶了。
省代雖然利益稍有損失,但計算下來,如果地市經銷商能完成任務,至少可以拿到12萬元左右的返點,這和以前差別也不大,畢竟以前的政策約束了自己的下線無法放開手腳去做G公司的產品。如果總量增長的話,利益是一定有保證的。
對于公司而言,公司出讓了終端建設支持的費用,但這符合公司的利潤預期。公司增加了省代的返點,但公司收取了保證金,獲得了現金流。最為重要的是,公司解決了二、三級渠道商的后顧之憂,解放了經銷商的思想和手腳,才能保證市場占有率的穩(wěn)步擴大。
本來穩(wěn)定的市場結構,通過引入保證金制度,最終形成了多級卻又有扁平的價格體系。在現在的零售形勢下,公司如果能借機擴大市場占有率,讓他三尺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