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安防:一枚攝像頭的困頓和機遇
在去年將末的時候,百度出了一款自己的攝像頭硬件——i耳目。無論在定位還是外型上,i耳目都跟Dropcam神似。Dropcam的兩位創(chuàng)始人早前供職于Xobni,其產品精神的核心是數據——這跟i耳目背后的百度云也是吻合的。i耳目可以說系出名門,但二者的結果卻有很大不同——i耳目沒有變成一個標識性的產品,甚至沒有變成一個響亮的產品(可以參見JD和TB兩大電商站的數據)。
筆者前兩日走訪了深圳本地一位資深的業(yè)內朋友,拋開融資和巨頭這樣的高大上,在接地氣的市場里我們怎么看攝像頭?
Dropcam代表的是2C的攝像頭市場,這位朋友認為至少有2個外因導致國內還沒有出現(xiàn)類Dropcam產品:
第一個是政府干預。國內絕大部分的公共監(jiān)控都由政府操刀,從交通攝像頭到社區(qū)安防。這些項目雖然架設在公共區(qū)域,但具體到用戶是2B呢還是2C呢,實際上很難界定。打個比方,深圳近期又在某出租屋項目前安置了一波的攝像頭,這些攝像頭雖然是官方安裝的,實際的用戶其實又是這些住戶。
第二個是住房條件。國內住格子式的apartment,而國外普遍是獨門獨院的house。這種面積差異讓國人的隱私非常尷尬,因為老外的攝像頭可以拍個草坪,拍個小狗,拍拍泳池。但國內即使是四室一廳的宅子也能輕輕松松捕捉到你穿個睡衣晃來晃去。
很大程度上,這是安防到底防什么的問題。因為屋外有了公共設防,屋內又很容易妨礙到隱私。但同時,我們也聊到一些技術變化可能會改變攝像頭的困境:
一個是部署的門檻,隨著智能機普及,攝像頭全面進入安裝無線、查看無線,也不再需要配專門的主機和屏幕,成本降低。
另一個則是攝像頭的功能,這是云帶來的。云存儲確保了數據安全(不會因為本地硬盤被盜而丟失),而云計算大大提高了攝像頭的可用性(比如用戶可以選擇自動篩選出有動態(tài)的畫面),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功能增加幾乎沒有成本。
從Dropcam到Nest也可以看出老外在ID和軟件設計上都很擅長,國內的團隊則是精于成本。民用攝像頭領域,最強勢的競爭會來自百度這樣的互聯(lián)網巨頭和運營商?;ヂ?lián)網有能力改變硬件的商業(yè)模式,最大程度地削減硬件成本,而中國的運營商們則把持著最發(fā)達的分發(fā)網絡。
【推薦閱讀】:家庭安防 看起來很美好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