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知識網】人臉識別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 而真正進入初級的應用階段則是在90年代后期。相對于國外,中國對人臉識別研究晚了一步,直到九十年代末國內關于人臉識別的研究才正式開始,最初是由清華大學和中科院自動化所等研究機構所做的學術研究。2000年以后,便陸續(xù)有一些企業(yè)進入這一領域。
以前人臉識別被認為是“皇家御用”產品,主要應用于公安的刑偵追查、海關的出入境管理等。由于研發(fā)成本高導致價格非常昂貴,人臉識別很難與普通大眾市場結合起來,當時的技術不成熟也在一定程度阻礙了其廣泛應用。經過一段時間的發(fā)展,這一情況也有了明顯的改變。深圳飛瑞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戴衛(wèi)東認為,與以往最大的不同是人臉識別已經找到了一些應用的點,“前幾年大家都覺得人臉識別是理所當然用在比較高端的地方,價格貴、用量少是它的特點。今年開始,大家覺得可以將其集成到門禁當中去,在這個市場,量會比以前大,價格自然也會有所調整。” 可以看出,雖然眾多廠家抱怨前期市場推廣非常困難,但經過大家一番努力已漸顯成效,市場潛力慢慢顯現(xiàn)出來。
除與門禁的結合外,一些娛樂場所的VIP管理、客戶服務等也是目前比較熱門的應用點,當客戶進入大門的時候即可通過人臉識別“認”出他,并同步調出該人的個人資料和消費記錄,便于工作人員跟蹤服務。另外,將人臉識別用于電腦開機認證、手機開關機認證、網上交易等也頗受親睞,人們認為對這些與個人私密信息密切相關的活動,需要采取最為嚴密的方式予以保護,而人臉識別正好能夠滿足他們的要求。例如,聯(lián)想在數百萬套PC上安裝了人臉識別軟件,用于PC系統(tǒng)的登錄和數據加密,雖然對整個產業(yè)來說這還不具代表性,但這樣的苗頭對從事人臉識別的業(yè)內人士是一個極大的鼓舞。據漢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客戶事業(yè)部副總經理石踐介紹,2010年,國家航空組織可能將人臉識別運用到其電子簽證上。他還指出,大型的考生驗證系統(tǒng)也是人臉識別將來有望大展拳腳的領域,現(xiàn)在的考試一般都是采取憑“證”入場的方式,由于無法保證做到人證合一,代考的現(xiàn)象屢禁不止。如果能夠將人臉識別的因素加入到證件當中,對于完善考生驗證系統(tǒng)將是一個質的飛躍。石踐稱,一旦打開這個“缺口”,不僅能夠直接刺激整個人臉識別市場的發(fā)展,對于人臉在其他驗證系統(tǒng)的運用也將變得更加容易。
種種跡象表明,人臉識別與大眾市場結合的趨勢非常明顯,對此,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蘇光大教授表示,大眾市場是打開人臉識別產業(yè)化和規(guī)模發(fā)展的大門,他舉例說,“計算機正是因為進入了家庭才發(fā)展得特別快,人臉識別也應該積極朝家庭和民用的方向思考。”
得益于應用點的不斷擴大,人臉識別市場無論從規(guī)模還是營業(yè)額上,其發(fā)展都非常迅速。國際生物特征識別組織(IBG)的分析報告指出,截止2007年,人臉識別的市場份額由原來的微不足道迅速上升到12.9%,僅小于指紋識別的市場份額,并且比重還在不斷增加。全球生物識別市場將保持每年近30%的增長率,預計到2010年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57億美元,人臉識別將占據整個生物識別市場20%的份額(詳見圖1、圖2)。而放眼于中國,人臉識別的份額還相對較小,成長空間非常大,業(yè)內人士預計,近幾年的年成長率可達100%,有望與指紋識別“平起平坐”。
圖1 2007年生物識別市場份額分布
點擊查看大圖
圖2 未來5年生物識別市場規(guī)模(單位:百萬美元)
點擊查看大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