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對人們日常生活的改變,聲紋作為兼顧"無接觸"+"無需摘口罩"的重要生物識別手段,正開始展現出強勁的發(fā)展勢頭。
聲紋識別最早誕生于上世紀四十年代的貝爾實驗室。它是通過對一種或多種語音信號的特征分析來達到對未知聲音辨別的目的,簡單來說就是辨別某一句話是否是某一個人說的技術。聲紋識別具有交互自然、不易仿冒、侵犯性較低等優(yōu)點,且數據采集極為方便,是經濟、可靠、簡便和安全的身份識別方式。
2018年中國人民銀行正式發(fā)布實施了《移動金融基于聲紋識別的安全應用技術規(guī)范(標準編號:JR/T 0164-2018)》,這是我國金融行業(yè)第一個生物識別技術標準。該標準的實施意味著,前沿的聲紋識別科技作為已獲學界、業(yè)界嚴謹論證,將作為可靠認證手段全面應用于移動金融領域的重要場景。
依托于這些優(yōu)勢,也隨著安防、金融、公共安全等領域智能化的提升,聲紋識別正在迎來更大的發(fā)展空間。比如銀行客服在通話時可以通過聲紋特征識別重點客戶,從而節(jié)省客戶身份確認時間,提高服務效率和客戶體驗;又或者在地鐵站、碼頭等公共場所,通過聲紋結合人臉的方式,對不法分子進行鑒別和提示警報,助力公安有效遏制與打擊犯罪。
目前隨著國家新基建的建設,5G、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正在急速發(fā)展,聲音的入口也逐漸普及,聲紋識別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成為生物識別領域的新寵。不論是長期耕耘在此的科研機構,還是不斷涌現的創(chuàng)業(yè)者,這只生物識別的潛力股正在逐漸吸引所有人的目光。